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曲坛良友戴宏森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难忘曲坛戴宏森,相见恨晚良友亲。艺海门类评述广,说唱艺术研究深。整理大书真高手,编辑丛刊多妙文。更喜专著传四海,继往开来文章新。戴宏森同志,1933年生在北京。他从小就

难忘曲坛戴宏森,相见恨晚良友亲。 艺海门类评述广,说唱艺术研究深。 整理大书真高手,编辑丛刊多妙文。 更喜专著传四海,继往开来文章新。 戴宏森同志,1933年生在北京。他从小就喜欢曲艺,听过许多曲艺名家的评书、相声、快板、鼓曲等。1948年在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地下革命工作。1950年参加了赵树理为主席的大众文艺研究会,当过小报编辑。同年5月,作为学生代表列席过北京市第一次文代会。1951年高中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东城区委,做过多年的文秘和宣传工作,在业余大学学习过马列主义,当过区委党校教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研究中国曲艺理论,看过当时一些曲艺专家、艺术家很多专著。在机关干部下乡劳动锻炼时,他还编演过相声、快板等文艺节目。 1979年1月,他调到中国曲艺家协会,从此由一个曲艺爱好者变成专业曲艺工作者。我就是从那时候起认识这位同龄的曲坛良友的。他在曲协担任过研究部主任,是分党组成员,曾经分管过《曲艺》杂志编辑部与中国曲艺出版社。我们俩多次在一起开会,探讨曲艺问题。他是一位谦虚好学、平易近人、有真才实学的曲艺专家。我这个曲艺编辑,向他组过书稿。他主编《曲艺艺术论丛》时,发表过我的论文。三十多年来,他编著的书籍都曾赠送与我。我不是收藏上架,而是认真阅读,过程中常有体会。近日重温这些书刊以及他的来信,很想念他。我年老体弱,不能亲赴北京看望他,就用几天时间,写成了这篇回忆文章。 先说说老戴的两本文集 《戴宏森说唱艺术论集》(“东方说唱艺术系列丛书”之一)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全书收入25篇文章,都是新时期头十年在报刊上发表过的理论文章。这里我只谈两篇文章:一是《试谈“曲艺”的定名》。如今有许多中青年曲艺工作者,都不知道“曲艺”之名的来源与定名。连我这个曲艺老编辑,早在1954年就编辑过《新曲艺》丛刊,也是在看了《中华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一书后,才知道是1949年7月在北平成立了中国曲艺改进会筹备委员会定名的“曲艺”的。戴宏森文中引用了许多史料和艺人口述回忆录,介绍了“曲艺”一词的演变。《辞源》中对“曲艺”一词的解释和历代诗文中提到的“曲艺”二字,与我们当代所说“曲艺是我国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其含义并不相同。在清末民初,各城市的“杂八地”上,将民间说唱和杂技艺人表演的节目统称为“十样杂耍”。有人认为“十样杂耍”是指“吹打弹拉说学逗唱练变”十类。老戴认为,“十样杂耍”应该为“什样杂耍”,是指形式众多而言,并不仅有十样。他的看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1949年7月,曲艺改进会成立时,“曲艺”中还包括杂技在内,直到1953年,中国曲艺研究会宣布成立后,曲艺与杂技才正式分开。 二是《关于〈兴唐传〉的整理工作》。据作者说,1980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创建伊始,中国曲协主席陶钝同志提出要整理三部长篇传统书,目的是给整旧工作积累一些经验,当时把评书《隋唐》(即《兴唐传》)的整理任务交给了他。这部书采用的是北京评书老艺人陈荫荣的本子,全书长达200多万字。按着原来的“大砣子”分为十集。其中的《闹花灯》《贾家楼》两集,是由著名民俗学家金受申整理的。《瓦岗寨》是通俗文艺出版社编辑整理的。以上三本在1956年前后已经出版。戴宏森和陈荫荣反复研究,才确定了全书的布局。他先与脱士明合作,整理了原先空缺的第二集《南阳关》,然后又陆续整理成《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全书出齐。此间,他对原有的三本书,作了文字润色和部分内容的再整理。此书出版后,受到好评,再版时把《兴唐传》分为四卷。 这部大书的整理,始终得到陶钝同志的热情关怀与具体指导,广大读者也给予了很多帮助与支持。 这部书在北方评书与南方评话中流传很广。书名常叫《大隋唐》,也有一些别名。他说《兴唐传》之名,古已有之,并且引用两种书的论述为证。 灭隋兴唐的故事,在唐代传奇中已有表现,到宋代已在老百姓中广泛说讲。到明清两代,《隋唐》话本中的路数已经逐步定型。文中提到了元明清后代问世的讲史小说及词话。清代乾隆年间刊行的《说唐全传》,作者元孝。大概此书真正是说书艺人留下的书梁子。《说唐全传》的前部称作《说唐》,也就是这部书中《兴唐传》相应的部分。陈荫荣自幼拜品正三为师,学全了从隋唐到北宋的一整套书目。其中,《隋唐》的一部分,他还间接得到了“评书大王”双厚坪的传授,全书内容有很大丰富。陈荫荣在艺术上勤于学习、勇于革新。新中国成立后,他经过学习,对此书做了初步改造,删掉了原书中一些宣扬封建迷信、天命观的情节,得到一些老书客的认可。 老戴在整理这部大书中,总结出八条经验:一、消除封建正统思想的有害影响。二、评说两种对立的道德观念。三、不使过分夸大个人英雄的作用。四、在大关节上要向历史事实靠拢。五、对混杂着迷信因素的神话加以变通和改造。六、删除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某些细节。七、纠正地理方面及其他知识性谬误。八、削余补缺疏通书情书理。以上八条经验,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于其他艺人与作者整理传统大书很有帮助。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出版的东北地区演员同类书目有单田芳的《瓦岗英雄》(上、下)和陈青远的《响马传》。比较起来,还是陈荫荣的这部《兴唐传》更佳。虽然陈荫荣先生因为年老,没有在电台连播此书,但是仅就整理后出版的全书来看,不愧是一部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优秀长篇大书,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好评。 《论曲艺》(“中国文联晚霞工程文库”之一)由大众文艺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全书45万字。分为《曲艺理论篇》《曲艺评论篇》《曲艺短论篇》,共收入大小文章78篇,最后还附录有关资料3篇。在《曲艺理论篇》中有《略论中国少数民族曲艺的艺术特点》《关于21世纪曲艺发展战略的设想》《曲艺的本质属性》《关于曲艺研究的方法论》《试论曲艺发展观》等专论文章;《曲艺评论篇》中大都是对曲艺名家名作的评述。他评论的曲艺作家有老舍、陈竹曦、崔砚君、傅怀珠、赵连甲和梁左;曲艺表演艺术家和所从事曲种有连阔如、田连元、刘兰芳的评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侯宝林、刘宝瑞、马季、李文华、姜昆的相声,朱光斗的快板,杨立德的山东快书等。 作者(右)和戴宏森 在这里,我想对戴宏森为《赵连甲曲艺小品选集》所作的序,再多说几句。赵连甲是说书世家,他父亲赵庆山是西河大鼓艺人。连甲自幼随父学艺,8岁登台演出,15岁拜西河大鼓名将田荫亭为师学艺,并开始说演长篇书目。后改说山东快书。1956年成为山东快书大师、“杨派”创始人杨立德的入室弟子。他先后在辽宁省文工团、辽宁歌舞团说唱组和中国建筑文工团工作,1962年调到中国广播说唱团,任演员和创作员。 赵连甲多才多艺,他的作品形式广、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称得上是创作高手。因此,他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是名副其实的曲艺作家。 看过这个选集中的140篇作品后,大体上领略到赵连甲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老戴将之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追求文学品位;二是倡导创作思想;三是重视演出实践。对于这三类总结,都举其代表作品为例,作了评论细述,而且对选集中没有收入的三部中篇评书,也作了介绍与分析。其中谈到的中篇评书《舍命王传奇》我最熟悉。此书是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品中说书家“舍命王”原型是人称“舍命王”的西河大鼓艺人杨世友。通过书中人物和故事原型人物的对比,更可以看出赵连甲的创作才华。因此,我是头一次主动为此书写序言。此书在1985年出版后,很快由评书名家田连元演出。赵连甲、田连元二人,在西河门都是“连”字辈儿的艺人,一个连中三甲,一个连中三元,果然名不虚传。 老戴在这篇序言中,还对小品艺术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小品是一种形式简短的多种艺术结合体,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多种艺术结合形态。如汉代的百戏,唐代的戏弄,宋代的院本杂剧,清代的八角鼓、杂耍等。小品是一种当代的表演艺术综合形态,只有这样对小品定位,才能准确地把握小品的本质特点和艺术规律。 他认为:“对于某个曲艺节目的评判,不能只看是否获奖、发表、上广播电视,这些固然重要,但真正过硬的好节目还是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做到打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老戴这几句说得太对了。我记得,早在1964年赵连甲的山东快书《扒墙头》发表后,不仅山东快书演员都爱说唱,而且在东北二人转中,仅仅把原作一墙之隔的两个老头改为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便很快流传在东北三省,并成为许多老艺人的保留曲目。 近日,在与曲友赵连甲的通话中,他告知我,老戴的这篇序言还得过大奖,被收录在中国文联2011年度文艺评论获奖文集《迈入新世纪的中国文联》一书之中。 老戴评论过的名家名曲有张军创作的《黑白妞传奇》、传统单弦《五圣朝天》等,篇目之多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他评述的曲艺名家与曲种之广。 《曲艺短论篇》都是在各地报刊上发表的杂文,其中所谈曲艺作品有:老曲艺家陶钝新作《小鬼的故事》,相声《假大空》《恋爱新闻》,小品《招聘》,也有重读传统评书《三国》和《三侠五义》的点滴体会。这部《论曲艺》,收录了除《戴宏森说唱艺术论集》外的所有文章,作者却没有请曲艺界的师友作序,而是自己写了一篇“卷头语”。他对自己的介绍,真诚朴实,让读者读来倍感亲切,对其人其文有了全面的了解。 再谈谈他主编的两部好书 1998年,当代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曲艺》是“当代中国”丛书之一,由罗扬主编,戴宏森任副主编。此书分为十编及附录《当代中国曲艺大事记》(1949—1989)。戴宏森是第二章“评书评话”的撰稿人。 记得此书编写前,中国曲协召开过一次小型征求意见会,有我参加。当时发给每人一本《当代中国电影》作为参考。同志们提意见或建议时,老戴全程认真记录。会后,我又寄给他100多种各地出版的评书书目资料,他都选用在书中。这本书全面记述了新中国曲艺事业发展的历史,受到好评。 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曲艺概论》,长达50万字,姜昆、戴宏森任主编,全书分为五编。一为《曲艺本质论》,二为《曲艺文学论》,三为《曲艺音乐论》,四为《曲艺表演论》,五为《曲艺民俗论》。此书第一编、第二编都由老戴撰写。据老戴说,第五编《曲艺民俗论》由倪锺之撰写,原文很好,编辑加工很少。第三编《曲艺音乐论》,原稿太长,专业性又强,只好略作删节。第四编《曲艺表演论》,原稿较弱,只有7万字,编辑中加工最多,补充了一些内容。此书和姜昆、倪锺之主编的《中国曲艺通史》是配套出版的,这一史一论,都深受好评。 《中国曲艺概论》一书,体例很新,论述全面。反映了中国曲艺界众多专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这部专著质量上远远超过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曲艺概论》。那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五章,基本上是曲艺发展史简述;第二编五章,分别论述了鼓曲、相声、评书、快板、山东快书五大类北方曲种。当然,这本书反映了当时学者的观点,也是功不可没的。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上世纪50年代,山东快书很火,名作很多。本来快板和山东快书都是韵诵类曲种,书中把山东快书当作一大类论述,也还是事出有因的。那本书对南方曲种和少数民族曲种都没有记述,是其不足之处。 《中国曲艺概论》跳出了曲种分类的局限,改为本质、文学、音乐、表演、民俗五大类,真正体现了“概论”的一个“概”字。尤其是《曲艺本质论》的五章,反映了曲艺研究者的新观念,更值得称赞。 戴宏森主编的《中国评书精华》(四卷本)1991年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全套分为《讲史卷》(旧称“袍带书”)、《侠义卷》(旧称“短打书”)、《神怪卷》(民国十六年北京评书研究会将此类书目分作“佛学神怪书”和“说狐谈鬼书”两类)和《新作卷》四本书。每类书分卷主编在序言中都记述了本类主要书目及其艺术特点。其中《讲史卷》由戴宏森亲自主编,本卷收入了11种名书名段,包括了描写列国、西汉、东汉、三国、隋唐、北宋、南宋、明、清历史的人物或者野史传说,像一条滚滚流淌的历史长河。 这套书的问世,与上世纪80年代的“评书广播出版热”分不开,全国各地共计出版古今评书、评话有300多种。这套《中国评书精华》以北方评书为主,兼顾南方评话。此书对于评书书目的分类,也得到了曲艺同行的认同,最近梁彦著《北京评书》对于书目的分类就是见证之一。 最后说说我们之间的通信 在我珍藏的戴宏森10封来信中,有4封是关于《中国评书精华》的。他在编辑中,与我反复研究,如何在几百部出版广播的古今评书中,真正选出专家、艺人、听众、读者都认可的名家名书名段来。有些已故评书老艺术家留下的录音很不好找,他都尽力找到。这本书出版后,我们又商量如何宣传才能把这套书送到读者手中,商量请谁来写书评、交给哪家报刊发表好等问题,他转来一封甘肃省的读者来信说:“有了这套书,如获至宝。” 此外,他编著的少儿历史读物《中华小英才》可读可讲。书中写了17位历史名人的少年故事,评书名家连丽如在电台播讲过其中15个故事,效果很好。因为老戴的主要成就是在曲艺研究上,对于他整理创新的书,我就不多说了。如今研究曲艺的中青年太少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像老戴那样,对中国曲艺的历史与现实,对各类曲种,研究得更广,探讨得更深,将来取得更大成果。这是我这个与老戴同龄的老人以及所有热爱曲艺事业的人们真心的期望。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0/0709/368.html



上一篇:戏改回眸:马少波谈“澄清舞台形象”
下一篇:女巫为什么骑扫帚飞行?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