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豆瓣:文艺青年的净土(2)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豆瓣的用户大多是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对于新加入豆瓣的成员来说还是觉得有点难用。初用的用户,自身无法产生什么内容,因为

豆瓣的用户大多是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对于新加入豆瓣的成员来说还是觉得有点难用。初用的用户,自身无法产生什么内容,因为它只有内容推荐没有用户推荐,所以会觉得用起来比较艰难,不知如何开始。这就间接阻隔了那些没有什么耐心、来这里只为猎奇的低质量用户,也保证了有想法、有内容的高质量用户能在一种和谐、知性的生态环境下与有共同爱好之人交流与分享心得。与其他内容与用户质量参差不齐、评论区戾气过重的平台相比,豆瓣的环境尤其珍贵。由此可见,豆瓣的初衷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引话题,它是一个真正为用户而考虑的社区。

慢节奏也会让豆瓣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阿北不愿改变整体的方向和定位,但随着2009年豆瓣迈入千万级规模,公司内部也经历了一场“线路之争”。用户数量变得如此之多之后,他的精英化社区氛围又该如何维持?曾经的忠实用户必定会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变得大众化之后产生失望感,如果连他们都离开,阿北是否会坚持自己曾经的理想。另外,在其他的APP日渐发展壮大时,属于豆瓣的领域也被一点点地蚕食,网易云音乐对应豆瓣音乐、陌陌对标豆瓣同城、猫眼电影对标豆瓣电影,种种危机都在催促着豆瓣做出更多有效的改变。

在当下这个资本大于情怀的世界里,我们不清楚能留给豆瓣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它的精致似乎与周围那么的格格不入,仿佛随时会被侵入的豺狼虎豹所撕碎。我们也许会担心它的清高会不会有一天变成它的绊脚石,用户渐渐流失,少量的商业投入让它无法再继续运营下去,最后只能变成千帆过际下的沉舟、葱茏万木间的病树。但笔者觉得,豆瓣的清高可以换成另一个词——气节,这种气节是豆瓣在浮世中的灵魂和脊梁,是豆瓣背后数千万文艺青年们的精神寄托,只要文艺青年还在,豆瓣就永远是那个豆瓣,它依然默默地站在原地,为文艺青年们坚守住互联网世界的最后一片净土。

当我们打开微信、QQ,各种亲朋好友的消息扑面而来,一一回复后刷一刷朋友圈,某某小学同学今天结婚了,某某同事又出国旅行了,这时候评论点赞又是不可少的。看完微信,我们又打开微博,了解一下最近各大明星又出了什么花边新闻,搜一搜最近年轻人都聊什么话题,然后不可避免地看到有人持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气愤之余还会兴起一场骂战。接着,抖音、淘宝、网易云等各个软件轮番上阵,一天的时光就在刷刷刷中过去了。互联网来得太快、太猛,我们被眼花缭乱的碎片化信息洪流所淹没,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却想从纷扰中逃离,寻找一片清净之地。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APP名叫豆瓣,不管是页面、内容还是商业模式都是如此简单,由此这些人纷纷来到此地,成为豆瓣当时以及日后十余年的最忠诚的一批粉丝,而这群人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艺青年。从杨勃到阿北且不论当今社会中的“文艺青年”随着日渐乱用似乎逐渐成了一个中性词,但其最初的释义为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人,他们共通的特征有:有文化、有审美、有情怀、注重精神世界的发展、不把世俗的升官发财当作人生追求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杨勃就是这样一个人,1969年出生于陕西汉中的杨勃可以说是实至名归的“别人家的孩子”,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他又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不久就入职于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公司IBM担任顾问科学家。此时的杨勃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前途一片光明,但是这个人人羡慕的职业在杨勃眼中却并不那么美好,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工作太稳定了,我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几十年后自己的职务、薪资福利。”心动不如行动,有此想法后的不久,杨勃就辞职回国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人生。作为文艺青年的一员,杨勃有着和其他同类一样的兴趣爱好:旅游以及阅读,那么就从爱好开始吧。一开始,他选择做旅游网站,但是在当年的中国,我们的经济才刚刚复苏,广大人民群众都一心搞生产,很少会有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为了一饱眼福。所以如此小众的兴趣网站也很少能得到人气,网站页面刚做了一半的杨勃决定放弃这个项目。杨勃转向了做读书网站,读书也是他的一大爱好,而且比旅游更大众化些。就这样,杨勃独自一人在星巴克连敲3个月的代码后,豆瓣诞生了。最初他用了自己所居住的豆瓣胡同为网站命名,这是一个用户可以标记自己喜欢的电影、音乐、图书的网站,同时它会根据你的标记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内容。作为豆瓣的第一个用户,杨勃为自己取了一个网名,也可以叫艺名——阿北。这个颇具文艺范的名字来源是因为他当时作为一个北方人身处在南方,而南方人喜欢用阿字开头作小名,所以就叫阿北,没想到这个名字一用就是十几年,到现在人们听到杨勃可能会觉得陌生,但听到阿北就知道是豆瓣创始人了。2005年3月,豆瓣正式上线,在网站上关于豆瓣的那一栏有这样一段话:“豆瓣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图包纳百味。无论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帮助你通过你喜爱的东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后通过他们找到更多的好东西。”正如这段话那样,这个圈子中,没有特约的作者、没有限定的写作范围、格式,一切的内容、分类、筛选都由注册账号的豆友们产生。你可以收藏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影、图书,搜索感兴趣的话题,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而通过背后的技术,你可以知道有多少人和你喜欢一样的东西,与你一起分享、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行为都是不用付费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网友,只要肯花一分钟的时间注册,就可能会找到心灵上的知己,这在这个虚幻复杂的互联网世界是弥足珍贵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你可以把豆瓣理解为以兴趣为媒介的人脉关系网。豆瓣的慢节奏豆瓣一路走来就如它的创始人阿北一样,在中国是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存在。在这个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世界,大家在争相与时间赛跑,拉用户、拉流量、拉关注度,论坛、博客、微博的先后兴起与衰落,诉说着一段段互联网商业竞争背后的血雨腥风。而豆瓣,也只有豆瓣,却依然停留在自己的节奏上缓步前行。豆瓣的慢尤其体现在商业化进程上,不同于微博无下限的广告推广、大营销号和明星的宣传代言,在豆瓣上,你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商业行为。尽管它自身为了运营也会有一些广告位,但它的广告页面非常简单、文艺,充满了豆瓣特色,和整体的网站风格非常贴合,给用户舒服、贴心的浏览体验,充分满足了文艺青年小而美的追求。其实阿北在豆瓣的商业化进程上也做过不少的努力,从最初单一的图书、电影、音乐到现在的小组、同城、电商、FM,都是在一点一滴中缓慢地进行变革。但阿北的文艺化情怀告诉自己,无论豆瓣如何商业化,都不能触碰到忠实用户们的底线,这是他们逃离尘世后的最后一片净土,阿北不想让世俗的欲望玷污了文艺青年们的精神角落。在版本的更新迭代上,豆瓣和其他网站相比也不是“慢”得一点两点,因为它是真正的注重用户体验的一款产品,文艺青年的另一大性格是念旧,不希望喜欢的东西做太大的改动。豆瓣的用户大多是大学生和年轻白领,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对于新加入豆瓣的成员来说还是觉得有点难用。初用的用户,自身无法产生什么内容,因为它只有内容推荐没有用户推荐,所以会觉得用起来比较艰难,不知如何开始。这就间接阻隔了那些没有什么耐心、来这里只为猎奇的低质量用户,也保证了有想法、有内容的高质量用户能在一种和谐、知性的生态环境下与有共同爱好之人交流与分享心得。与其他内容与用户质量参差不齐、评论区戾气过重的平台相比,豆瓣的环境尤其珍贵。由此可见,豆瓣的初衷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引话题,它是一个真正为用户而考虑的社区。慢节奏也会让豆瓣的发展举步维艰,虽然阿北不愿改变整体的方向和定位,但随着2009年豆瓣迈入千万级规模,公司内部也经历了一场“线路之争”。用户数量变得如此之多之后,他的精英化社区氛围又该如何维持?曾经的忠实用户必定会在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变得大众化之后产生失望感,如果连他们都离开,阿北是否会坚持自己曾经的理想。另外,在其他的APP日渐发展壮大时,属于豆瓣的领域也被一点点地蚕食,网易云音乐对应豆瓣音乐、陌陌对标豆瓣同城、猫眼电影对标豆瓣电影,种种危机都在催促着豆瓣做出更多有效的改变。在当下这个资本大于情怀的世界里,我们不清楚能留给豆瓣的时间到底还有多少?它的精致似乎与周围那么的格格不入,仿佛随时会被侵入的豺狼虎豹所撕碎。我们也许会担心它的清高会不会有一天变成它的绊脚石,用户渐渐流失,少量的商业投入让它无法再继续运营下去,最后只能变成千帆过际下的沉舟、葱茏万木间的病树。但笔者觉得,豆瓣的清高可以换成另一个词——气节,这种气节是豆瓣在浮世中的灵魂和脊梁,是豆瓣背后数千万文艺青年们的精神寄托,只要文艺青年还在,豆瓣就永远是那个豆瓣,它依然默默地站在原地,为文艺青年们坚守住互联网世界的最后一片净土。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216/985.html



上一篇:隐藏在西湖景区里的小屋 —— 杭州·简象
下一篇:江西建工举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汇演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