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试析瞿秋白推动中国文化转型和建设先进文化的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东方论苑试析瞿秋白推动中国文化转型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十大理念王关兴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瞿秋白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先进文

1'东方论苑试析瞿秋白推动中国文化转型和建设先进文化的十大理念王关兴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瞿秋白对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是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先进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他短暂的36个春秋岁月中,撰写了500余万字的论著,始终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潮头,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成果的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志性人物。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5年6月瞿秋白牺牲,其间共16年,这16年正是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的转型期的起始阶段,瞿秋白在这个时期的文化活动,为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所谓文化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为中国文化铸就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其演变方式有两个异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其终极价值“是在‘过去’,人们只有回头看,才能找到自己的‘家’。而‘路’,便是把现实的生活向遥远古代的回归的反思过程。所以,可以说中国文化按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来看,是一种‘趋古文化”,。①据此可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所谓创新,为什么常常是在引经据典中,表现为对古代典籍和历史故事作出符合自己愿望的尽量圆满的解释和发挥。直到近代的康有为,也写出姬L子改制考》来为其变法维新张目。这种“早已有之”的文化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托古改制”的文化变迁模式。二是中国传统中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高度隔离,并始终以前者为主流,为价值核心,从而使文化流变总是在士大夫范围内精雕细琢,逡巡往复,缺少开阔而鲜活的精神资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树立崭新的价值核心显得十分艰难的一个原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常常在某些吸收、整合后,很少发生革命性的突破和转变的一个原因。儒家思想经不断地解释,历两千多年而不衰。打破这种文化发展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转型和新文化的创造,是近代以来民族危亡迫在眼前后才不得不开始的。经历近80年的探索,终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文化转型的辉煌起点,知识分子们在这个起点作出的诸多新的选择,开辟了中国新型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而其中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选择,在同其他选择的比较和竞争中,由于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蔚为大观,在规模浩大的文化整合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文化转型。瞿秋白的文化探索,较为集中典型地浓缩了这一文化转型的内涵和成果。笔者以为具体表现为以下lO个方面:一、在传播马列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文化转型的灵魂;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来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进而创造适合国情的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政治命题,也是一个思想路线和哲学上的世界观的命题,当然,它还是一个文化命题。正是在围绕这一命题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先进分子自己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制定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来整合和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因素和成分。在这个意义上,传播马列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灵魂。对此,瞿秋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主张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要用“历史的唯物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的新文化必须要由马列主义的指导,不然“要变成盲目的妄动”,不能胜利,同时提出:“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②“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③要“先知道中国是什么然后说‘怎么样”,,并去努力奋斗,才能求得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④“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于中国国情,自然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上的统治阶级,经济状况中的资本主义的趋势,以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11月号东方论苑及中国革命史上的策略战术问题。”⑤瞿秋白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不但释介、撰写了大量马列主义的论著,而且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作了将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实际推动中国革命与文化事业发展的可贵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瞿秋白的这种努力,体现了毛泽东所说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⑥正是有了这种主动精神,使中国社会追逐和创造先进文化获得了科学思维和心理动力,体现出求实和创新的民族精神的新气象·,在中国构建起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思想文化体系,还为在政治层面上解决本土文化同外来文化的关系树立了典范。二、通过树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改变了中国“早已有之”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托古改制”的文化变迁模式瞿秋白认为:文化“有实际的内力作他的基础”,文化“能回复其影响于物质的基础”。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理念形成有个过程:1920年3月他发表《文化运动——新社会》是其发轫,到1923年发表《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标志其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理念的正式形成。“所谓文化(Cuhure),是人类之一切‘所作’。”就是说,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包括:生产力之状态;据此状态而成就的经济关系;在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制度;依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反映社会心理的种种思想。这些都是人类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创造。这是广义的文化概念,这个理念中反映了文化和经济政治的相关性。瞿秋白指出:“人类的文化艺术,是他几千百年社会心灵精采的凝结累积,有实际内力作他的基础。好一似奇花异卉受甘露仙滋的培植营养:土址的膏腴,干枝的壮健,共同拥现此一朵蓓蕾。根下的泥滋,亦如是秽浊,却是他的实际内力的来源。”⑦他说:“俄国因为政治上、经济上的变动影响于社会人生,思想就随之而变,萦回推荡,一直到现在,而有它的特殊文学。”⑧他重视经济基础对文化的作用,经济是基础;他还重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中介环节——政治对文化的意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经过政治而影响社会思想、社会心理,再进而影响社会文化形态、文化上的一切要求和变动,归根结底,是由经济上的要求和变动而来的,“经济生活,生产方法不变,一方面不能有文化的要求,以进于概括而论的文明;别一方面更不能有阶级的觉悟,担负再造文物的重责。”⑨他认为那些“忘掉他根下的污泥”⑩,脱离社会经济基础去研究文化的人是“‘竖蜻蜓’之首足倒置”的唯心史观,必须予以摒弃。承认存在对文化的决定作用,是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于存在的反作用,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瞿秋白说:“我们决不否认精神上的力量能回复其影响于物质的基础,社会思想往往较其经济发展落后一步,所谓历史的‘惰性律,。”凹文化的反作用力,或表现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力量,或表现为阻挠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守力量,共产党/、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就是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理论认识上承认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实践创造中,就必然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面对不断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现状。反映了新的经济和政治需要的文化,就是把握住和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能够把握并自觉地去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努力去廓清人们“往后看”的思维方式,扫除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思想障碍,树立一种“往前看”的文化精神。三、培育了文化建设的实践性革命性的品格瞿秋白将研究文化和研究整个社会结合起来,在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在文化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互动实践中发展中阐述文化运动意义。他说:“真实能做改造社会的——创立新社会的——第一步,只有真正有实力的‘文化运动”,,“于现实生活、社会之动流中,须得实际的论证方法,那才走得人类文化史的一步。”四将文化运动和“创立新社会”的实践联系起来思考,研究文化从整个社会进步着眼,这确是文化理念上的进步。五四以后,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的深入展开,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明显地从价值层面(理论层面)向政治层面和社会改造层面延伸,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转变为“做”。正是在具体的“做”的探索中,避免了文化转型的形式主义“泡沫化”,进而使先进文化的建设总是体现着沉甸甸的历史含量。这些,都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转型,使先进文化呈现出应该具有的多样而具体的形态,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四、瞿秋白的一生追求文化的大众化品格,否定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关系,打破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即雅与俗、上层与下层、尊与卑之间的樊篙瞿秋白主张新文化运动应向普及的方向发展。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1月号定要求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觉悟……若不求大多数人的觉悟,单在局部着想,就容易生出流弊来。”⑩只有多数国民觉悟才是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基础。为了普及新文化,达到唤醒民众,拯救中国的目的,作为新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实现三个观念的根本转变:一是破除君子小人的观念。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君子多爱人、小人多易使,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不平等观念阻碍着中国的思想家、文化者、革新‘家把文化普及到全社会。中国近代革新运动屡遭失败,从文化意义上说也是“因为总带着‘君子小人’主义的色彩。”⑩二是改变知识私有的观念。文化知识作为人们维持精神生命、改善精神生活的工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干百年来却被知识阶级占为已有,成为知识阶级的私有“赃物”。新文化要实现普及,就必须改变知识文化私有的观念“废止知识私有制”⑩。三是知识者、文化人要正确对待劳动,决不能轻视或篾视劳动,要树立“泛劳动主义”⑩的观念。“劳动能给人以完全的幸福”④的观念。劳动创造了知识文化,从劳动中获得新知识,将文化知识服务于劳动者,促进文化的普及与发展。瞿秋白提倡中国的现代先进文化应是大众的。·瞿秋白的文化的大众化,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是倡导最早,他在1923年10月发表的《在荒漠里》一文就提出了文化大众化的问题;(2)持之以恒,他一贯关注大众,强调文化事业为大众服务,直至1934年牺牲前夕,在江西苏区推行文化大众化的实践,将文化大众化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3)主体明确,他认为“大众”的主体是“工农群众”;(4)要求全面、彻底,对大众化的要求贯穿于他的文艺思想、教育思想、新闻思想、宜传思想、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同时要求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完完全全的大众化,这虽然有些苛求,但反映了瞿秋白要求大众化的“彻底性”;(5)·主张文化人大众化和大众文化化并举。提倡文化人要“往民间去”,“为工农服务”。⑩他批评那些不深人'群众,不深人生活的“浮萍式”的文化人,是“用一种轻率的态度来对待大众文艺”,是错误的。他对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准也花了很大的努力,他在上海和江西苏区都领导了工人农民中的普及文化教育和群众文艺活动。他的文化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所产.生的影响,在毛泽东之前,是无人与比拟的。五、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应有“自我的个性”即民要“丧失我自代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民族文化精华。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个性的文化。瞿秋白认为对于过去的文化“我们必须承受下来,而且必须批判它们的价值。”⑩要批判地继承,经过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吸收、改造、创新,“实现自我的个性”。他认为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辩证统一的,“无民族性无世界,无动的民族性,更无世界。无社会与世界,无交融洽作的,集体而又完整的社会与世界,更无所谓‘我’,无所谓民族,无所谓文化。”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建设好了,就是对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六、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应该是科学的瞿秋白非常重视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宣传和研究。他主张吸收西方文化,应着重吸收其科学文明。指出科学是“增加人类驾御自然的能力”,对国家的“自强”“独立”有深远意义。他说:“文化只是征服天行;若是充分的征服自然界,就是充分的增加人类驾御自然的能力。此种文化愈高,则社会力愈大,方能自强。方能独立,方能真正得到自由发展。”⑩将发展科学和科学水平的高低看作国家、民族能“自强”、“独立”、“自由发展”的重要关键。瞿秋白是在批判反科学、伪科学的斗争中说明现代科学文明的重要意义的。他说“真正的科学是颠覆东方文化之恶性的利器”,“颠覆一切归社会的武器”。瞿秋白还提出,科学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事业,应让“大多数劳动平民应用科学”,“以破坏宗法社会,封建制度的遗迹”,“充分的增加人类驾御自然的能力”,“方能得真正文化的发展”。他从发展生产力、破坏旧社会、建设现代社会、发展现代文化的高度来提倡科学,提倡“大多数劳动平民应用科学”。让科学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与大众相结合,仍是我们今天继续在努力的任务。七、在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中必须坚持“三原则”他认为,旧的文化遗产中也有可取之处,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在谈到旧文艺时,他指出:“旧式的大众文艺,在形式上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和口头文学的联系,二是它是用浅近的叙述方法,这两点都是革命的大众文艺应当注意的。”@同时他还指出:对传统文化如果“完全盲目的模仿旧的形式,那就要走到投降的道路上去。”@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11月号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0/0924/714.html



上一篇:《“不逾矩”论集》出版
下一篇:大众滑雪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及预防策略分析<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