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中国梦及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研究(2)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中国梦是富国强民的时代意识 精神活动归根结底被物质活动所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中国五千年物质文明史同时也记载了中国精神

3中国梦是富国强民的时代意识

精神活动归根结底被物质活动所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中国五千年物质文明史同时也记载了中国精神文明的历史过程。精神凝炼出理想,理想展现为生活,生活以自己的形象使梦境与理想化入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心灵。这就是具体化的、形象化的、情感化的、日常化的中国梦的形态。

理想、梦境是中国梦的形象解释。世界上唯一对梦境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梦境成为科学对象。他们的研究成果证明,梦是需要的替代性满足,亦即中国俗话所说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满足需要的梦境有两种:一是在梦中宣泄,把因为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得实现的焦虑通过梦得以释放。二是在梦中升华。后者便升华为形象的理想。中国梦的梦境不是释梦的精神分析学派所研究的睡梦,而是五千年民族生存繁衍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形象凝聚。相对于睡者而言中国梦是清醒的,而从升华角度说中国梦则是中华民族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形象体现。对这种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习近平高度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梦”,他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中国人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一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起来”(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梦是民族理性的凝聚,通过中国梦,国家、民族和个人凝聚为命运共同体,损则俱损,荣则共荣,亦即中国成语说的荣辱与共。中国梦的实现要从眼下起步,从日常做起。宏观地看,它气象万千,横空出世,融贯着伟大国家与民族的魂魄;微观地看,它就是各种各类日常的、身旁的、具体的事,在事中忙碌着的具体的人。没有哪个人是完人,也没有哪件事一帆风顺,但这些人这些事汇聚到一起,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这里有过坎爬坡的意志,排解万难的智慧,高耸入云的精神。中国梦作为民族振兴的时代意识,是聚流为江河,聚江河为大海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意识,它根植于深厚的种族历史,它又是现实的,现实地生成与活跃于每个民族成员的心中。

4中国梦通过大众传播而凝炼

大众传媒,顾名思义,即面向大众的传媒,为大众而传播的传媒,大众喜闻乐见的传媒及表述大众心声的传媒。这就是大众传媒的大众性。

大众传媒面向大众传播,这是大众传播的对象性确认。这对象性不仅是指与大众传媒相对的对象,而且这又是对象规定着大众传媒,构成着大众传媒,实现着大众传媒。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所以能不断繁荣,就在于广大传媒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大众传媒这种面向大众的对象性属性,因此千方百计地了解大众、理解大众,与大众休戚与共,并因此被大众接受。大众不仅有娱乐追求,在娱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而且有民生信息追求、知识信息追求及审美追求,大众传播顺应于大众的这类追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栏目满足着这类追求。

大众传媒为大众而传播,就是为大众服务。尽管为大众而传播同时又是市场传播,大众是传播的市场,传播具有商品属性;但传播的商品属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商品属性,传播消费也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物质消费。大众传播具有突出的精神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为大众传播,就是凝聚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精神地满足这一愿望,寓教于乐寓乐于播,让大众在喜闻乐见中,潜移默化地唤起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唤起国家与民族意识,唤起富国强民的奋斗意志。这是大众传播为大众而播的实质。

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是就大众传播面向大众、为了大众的形式而言,这是大众愿意接受、期待接受、乐于接受、随时接受的感性特征。一段时间,一些传媒尤其是电视传媒,出现娱乐过度的情况,为乐而乐、没乐找乐,以为这就是大众的喜闻乐见,这是陷入了传播误区。喜闻乐见,并不是简单的求乐,很多简单求乐的传播很快出现大众的接受冷漠与接受疲倦,因此步入绝境,原因在于这种传播违反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接受规律。大众喜闻乐见并非仅产生于惊奇、意外、搞笑、猎奇之类的形式,还在于蕴含在形式中的为大众所关心、所喜爱、所赞叹、所神往的内容。这是形式与内容在大众接受趣味中的统一。

表述大众心声的传媒,是指大众对于传播的接受是心有所待,心有所随的接受,这类所待与所随的东西,与大众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幸福的理解、对于美满的理解密不可分。它们合于大众的生活理想,合于大众的历史传统。大众心声不是个别人的呻吟与牢骚,也不是某些人的妄议与谩骂。这里有传统的承继,苦难的历练,生活的提升及美好的愿景。同时,这心声又是有待汇聚的,像每个人都可以发声唱歌,但却不是悦耳的合唱,把个人歌唱变为众声合唱,需要有高超的指挥,这高超的指挥,相对于传播而言,就是大众传媒的引导。因此,大众传媒表述大众心声,并非一味地随顺,也不是媚俗,而是超越性引导。这是大众传媒的责任与使命。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325/1102.html



上一篇:鲁迅与瞿秋白在翻译理念冲突中的背后
下一篇:郁达夫与大众文艺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