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们的大众文化将往何处去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2年前后,在中国大众流行文化中,被热议最多的是电影《钢的琴》和《小时代》。前者因叙事指向老工业及其工人阶级,而一度被认为是表达个体精神意义与集体生活关系问题的典型

2012年前后,在中国大众流行文化中,被热议最多的是电影《钢的琴》和《小时代》。前者因叙事指向老工业及其工人阶级,而一度被认为是表达个体精神意义与集体生活关系问题的典型;后者因导演团队的青春偶像身份,又因突出表达了经济主义价值观主导下年轻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也曾突破票房纪录,成为此时的一个流行符号,即在“小时代”里大家只有追求物质享受和自我身体消费。时间到了2014年,回过头再看《钢的琴》,那种寄托在集体生活中个人精神意义的获得,似乎不再怎么奏效了,取而代之的是因个人精神意义追求不得退而求其次的家庭伦理,不能不说这是《钢的琴》把个体意义的获得判断为对集体生活亲和程度的致命局限。同样,《小时代》中的拜物主义、偶像主义在2014年也似乎有点过气、不再时髦了,转而变成了对年轻人的个体自审之问。“去哪儿了”式追问铺排而来,究竟想要讲述什么呢?不仅如此,“去哪儿”式追问似乎真有点漫无边际、自寻烦恼了。2015年相当能说明问题的《港囧》《夏洛特烦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冲着回答这个问题而来的。那个“哪儿”应该置换成肯定式“那儿”——“珍惜眼前的人,不要再放不下曾经的初恋”,这是网上网下观众不约而同对这两部电影主旨的总结。

诸如此类,可说的影视及其携带着的大众文化信息还有很多,名单仍可以再列下去。然而,单就这些来说,已经能够窥斑见豹,相信通过分类探讨,或许多少能对目前我们所热衷的大众文化价值将往何处去,会有个大致的把握。

一、“韩流”内外与狭隘的文化传统主义

任何意识形态事物,只要构成“流”,就已经不只是该事物本身了,它便变异成了某种突出的形象符号,或者流行风。

韩剧大量充斥于中国荧屏,正可以如是观。无论是2003年的《大长今》、2012年的《拥抱太阳的月亮》、2013年的《隐秘者的伟大》,还是2014年的《来自星星的你》等,当它们构成某种强劲的叙事力量之时,已经不是哪个具体的故事、人物、情节乃至细节如何感人的问题了;讨论某部具体韩剧的构成元素和市场定制,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当前中国,为什么是韩剧及其携带着的“韩流”?如果不剖析背后深层的原因,而盲目看票房或盲从地以“喜爱”论成功,无异于取消大众文化价值功能,否则,大家还不如打开手机微信或QQ空间,看看手机段子、笑话故事,开怀大笑一场算了。

首先,在诸多拥抱韩剧的理由中,“断裂”中的情感认同起主导性作用。要细加分析此现象,必要的文化背景不可忽略。概括地说,一是在“五四”反传统文化运动中,我们的语言、人际关系、家庭观念都遭到了非常大的冲击,但那时朝鲜因已经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五四”的影响反而很少;另一个是中国大陆如火如荼进行“文革”的时候,韩、朝特别是朝鲜虽然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没有介入到“文革”中来,所以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的东西还相对完整地保留着。有了这两个深层次情感断档及其应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朝鲜半岛的文化就特别有亲和力。这个文化上的亲和力,是韩剧成为“韩流”的主要情感认同原因。这时候,当朝鲜半岛传统文化生成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后,中国观众自然会有一种久违之感。这样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尤其在跟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相重合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互补性,因而也唤醒了当代中国人伦理领域一直被迫沉睡着的集体无意识。缺什么就恶补什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当时中国的“文革”电影或革命电影,里面都强调斗争、强调政治,表演上也确实有很多生硬的东西,对家庭、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表现不多。反过来,朝鲜电影就比中国“软”得多,像《卖花姑娘》不用说了,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也有兄弟之间、恋人之间的关系等,里面很多很细腻的情感处理,正是中国当时所忽视或者所有意回避的。最难以被观众立即消化的一点还在于,“文革”或革命故事的镜头叙事模式,非但没能被大多数影视导演们进行反思性处理,反而有强化乃至突出之势。如此一来,造成了一个什么错位呢?简单地说,就是大家普遍感觉实际的日常生活逻辑与镜像化日常生活差距非常之大,简直不可理解。那么,从预期观众的角度看过去,“喜欢”韩剧中的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变成了受众对一种文化模式的反感和反叛。即便是先寻找替代品,再来表达自己反感和反叛的标准的,替代品越是暗合理想形象,观者的主体性便越是迷失。于是,这反感和反叛走着走着竟忽忽悠悠不知所之,悲剧也就完全成了喜剧甚至闹剧,那就干脆消费崇高、消费伤痛得了,反正认真的思考总是很头疼的,娱乐娱乐完了,何必当真呢!这个时候,不消说,家庭伦理叙事就首当其冲成为转移人们思索视线,进而构成人们几乎全部精神价值寄托的避风港。在温柔曼妙却无时无刻不植入心术玄机的旋律中,在絮絮叨叨却并无大碍的吵嚷中,在一招一式看起来温柔敦厚实则诡计多端的人际关系权衡中,向外探究根源的视角没了,向外求解的视野没了,向外打开的普遍性反思力量没了。这个时候,家庭、老人、孩子、门第、饭菜乃至能否怀孕、怎样怀孕的问题,顿时成了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317/1064.html



上一篇:来自民间向内向外都是力量
下一篇:潘鲁生在大众文艺讲堂作首场讲座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