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我们的大众文化将往何处去(3)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狭隘文化传统主义实际上是宗法文化模式的变种,它排斥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完善。无论以物质丰裕、物质成功为整个幸福叙事的价值观,还是把大众

第二,狭隘文化传统主义实际上是宗法文化模式的变种,它排斥对现代社会的文化完善。无论以物质丰裕、物质成功为整个幸福叙事的价值观,还是把大众文艺的旨归仅仅规定为对自我内心遭遇、得意、亏欠等个人事件为表达对象的人生观,实际上都是对“传统文化”的借用,其实质是十足市侩主义、流行主义。反映到影视剧中,极端者,是封建礼教的复燃;次一级是宣扬人的动物性和物质性,成为马克思批判的“拜物教”;再理想一点看也至少是对于自己则无限自恋自大,对于他人却变成一个无处不在的道德审判者而已。当然,出于对既得利益阶层的回护和周全考虑,也出于对自我小恩小惠的保全与维持,这种东西反映到为人处世和社会关系上,是抱团、拉关系、行人事,甚至是哥儿们义气、江湖作派、帮派主义、宗派主义的直接温床,可谓庸俗、低俗、媚俗文化意识形态的生产者和巩固者。

一句话,狭隘的文化传统主义及其影视剧,究其根本,并不是真的热爱传统文化,而是觉得传统文化安全,进而消费传统文化也适逢其时罢了。换句话,如果真热爱传统文化,故事的编制中,叙事的信息中,以及细节的镜头处理中,就不可能不蕴含传统文化元素如何遭遇当前流行主义阻断,并且怎样才能使传统文化元素变得有效的努力。显而易见,后者考验的是使传统文化真正发挥价值作用的社会机制探讨,而非肤浅的具体道德伦理方式方法。

二、“XXX去哪儿了”与当前尖锐的社会问题

当“XXX去哪儿了”这个反思式问句,成为近年来许多大众文艺标题、电视节目和影视剧名称,甚至作为高考材料作文出现之时,或许表明了一个严肃问题的降临,即今天时代是否已经进入了全面重视理性反思的阶段?或者人们是否已经自觉意识到了所缺之物?

2014年,一档“爸爸去哪儿”的电视节目异常火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探讨的是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归位。它也让人反思:东奔西走、奔波忙碌的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停下脚步、陪伴子女、关爱家庭?在我们的价值谱系中,亲情、家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2014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 “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XXX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居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作为一般社会文化思潮,以上反思和追问,的确勾起了经济社会人们的诸多自审,我们是不是唯物质是追了?是不是把人生的成功目标定得太功利太世俗了?如此等等,都不乏价值之问。但是结合大众热捧的韩剧《爸爸我们去哪儿》和中国电影《致青春》,以及系列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了》,深一层追究,一些带有本质性的尖锐社会问题似乎也就浮出了水面。它们并不像前所提局部的或偶发性社会文化现象,而是改革开放进入到深水区恶性社会机制运行后果的必然表征。突发的、偶然的、个别的精神文化现象背后是否潜藏着某些本质的、必然的和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呢?

被大众文化艺术表现的社会现象,多数论者归结为个体的道德伦理问题,而个体道德伦理的现状,又被自然而然追索到了个体的可选择性上,即个体仿佛通过“有所为”完全可以避免个体因“有所不为”而为所造成的后果。与其说这是对个体的尊重、因而首先向个体索解,不如说是相对主义对本质问题的有意抹平。电影《致青春》中最接地气的情节是少女堕胎、学生人流、未婚生子等“重口味”现实元素;韩国电影《爸爸我们去哪儿》和系列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共同暴露的是家庭中父亲教育的不健全或缺席。对于女学生身体的失守和星二代、官二代教育的不健全问题,从网上网下热议来看,一般被归罪于家长个体或学生个体的不负责任,至多也就追究到围绕个体而展开的道德伦理及个人修为境界层面。然后,大家在一片唏嘘声中继续消费感伤的过去,并且把怀旧主题视为今天时代的一个通病,意思是人们生活中的诸多缺失,其原因大概在于没有好好珍惜过去,“去哪儿了”就是为着从感情上唤醒人们,以后的日子不要盲目奔跑,要慢下来,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这样的一个集体无意识,其实存在着过多误区。影视作品或娱乐节目是否只在传送如此价值观,当见仁见智;重要的是大众只停留在情感层面,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317/1064.html



上一篇:来自民间向内向外都是力量
下一篇:潘鲁生在大众文艺讲堂作首场讲座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