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鲁迅与瞿秋白在翻译理念冲突中的背后(3)

来源:大众文艺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么,瞿秋白的“大众”指的是谁?他专门写了一篇《“我们”是谁》的文章批评“左联”成员何大白(郑伯奇)将“我们”(知识分子)与“大众”对立

那么,瞿秋白的“大众”指的是谁?他专门写了一篇《“我们”是谁》的文章批评“左联”成员何大白(郑伯奇)将“我们”(知识分子)与“大众”对立起来,“不能够抛弃‘智识阶级’的身分”[1]489。瞿秋白呼吁消灭“智识阶级”的身份,鲜明展现了“文艺大众化”不纯粹是一个文化命题,更是左翼知识分子的身份命题。在这场革命中,知识分子唯有与大众结合,甚至消灭自我,才能彻底脱离被指为“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危险境地,获得道德合法性。瞿秋白笔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现代普通话”是全国大众所共有的,自然成了“智识阶级”与“大众”的共同语言。此后,随着左翼政治力量逐渐壮大成熟,文字革命——文艺大众化——无产阶级革命三者关系被不断强化。大众成为“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知识分子的“言语必须接近民众”,否则“火力就打不倒敌人”[9]708。在拔高“大众”地位的同时,知识分子的改造任务也日益严峻:“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10]851,“文艺大众化”被进一步规范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语言”代替“现代普通话”成为知识分子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语言。文艺大众化的历史验证了鲁迅在1930年的判断:“大众化的文艺……若是大规模的设施,就必须政治之力的帮助,一条腿是走不成路的”,而彼时瞿秋白时期,左翼政治力量尚在发展当中,文艺大众化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文人的聊以自慰”[11]368。

瞿秋白的“消灭智识阶级”一说尚停留于话语层面,即要求知识分子“压缩、收窄个人表达的空间”[12]151,置身于“大众”话语,并未涉及到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但“大众”只是一个承载着左翼人士“对未来历史的集体想象和虚构”的社会历史想象话语。真正的“大众”在社会现实中“沉默无声,远离文字,被搁置于文字/文学之社会文化功能的影响之外”的现实处境无法被正视,“而文学创作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已经被完全挡在视野之外”[12]145。上述鲁迅所提出的分别读者层问题也自然不在瞿秋白的视野之内。

尽管瞿秋白呼吁“消灭智识阶级”,但沉浸于虚拟的“大众”想象中的他还是遭遇了身份困境:在他的“文艺大众化”设想中,知识分子始终处于领导地位:“一定要领导群众,使群众自己创造出革命的文艺。”[1]488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知识分子并不比大众高明,“革命的作家要向群众去学习”[1]463。回到翻译这个层面,“绝对的白话”也面临着同样的矛盾困境:知识分子一面要向“大众”学习“绝对的白话”,一面要领导“大众”进行“言文一致”的文字革命。

后来,瞿秋白在遗书《多余的话》中剖析了自己的另一个身份困境——书生与政党领袖之间的分裂:“虚负了某某党的领袖十来年”,实为一个“对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不会有亲切的了解,往往会把自己变成一大堆抽象名词的化身。一切都有一个‘名词’,但是没有实感”[13]的书生。“书生”是瞿秋白临终前对自己身份的最终定位,此外,也提示了瞿秋白对革命理论的接收和处理方式。外部的理论只是没有实感的“名词”,意味着这些理论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或学说外在于接收者,并没有经过接收者内化接纳和吸收继而成为其自身一部分,即“血肉化”。这种“血肉化”必定伴随着自我否定的悖论过程,一方面在坚持自我主体性基础上选择、吸收和转化外部理论;一方面以外部理论为参照,把自我对象化,形成一种对峙,继而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达到自我解剖乃至自我重造。这既是对外部知识理论进行生命体验式的理解,也是一种向内的理论运用方式。而瞿秋白“书生”式的运用方式往往是向外的:把理论当成“武器”猛烈地批判外部,却易忽略对内部的剖析。它同时也是一种纯粹理论崇拜的接收方式,极易把革命理论当作唯一真理,而掌握了革命理论就有了“真理在握”的自信,一种统领他人的权威感也就应然而生——这或是瞿秋白从书生变成领袖的其中一个内在原因。

就翻译而言,瞿秋白对“绝对的白话”的要求一方面与他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的身份有关——可以至上而下地要求作家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真理在握”的自信也使得他一下笔便充满了掷地有声、不容怀疑的雄辩。与之形成鲜明反照的,是瞿秋白本人在遗书中的自我剖析:“差不多完全没有自信力,每一个见解都是动摇的,站不稳的。总希望有一个依靠。”[13]25从这“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深切剖析中可见,“真理在握”只是自信的假象。缺乏“自我血肉化”机制的理论服膺决定了其介入历史是遵照“应该如此”的原教旨,而非历史性。这就使得瞿秋白在强调“绝对的白话”时抓住了语言文字发展“应该如此”的方向,却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出现了“左”倾的不切实际。

文章来源:《大众文艺》 网址: http://www.dzwyzz.cn/qikandaodu/2021/0322/1079.html



上一篇:企业里飞出的文艺冬雁记国家能源集团神朔铁路
下一篇:中国梦及其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研究

大众文艺投稿 | 大众文艺编辑部| 大众文艺版面费 | 大众文艺论文发表 | 大众文艺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大众文艺》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